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3节(1 / 2)





  苏安生下意识地开口问道:“那老师去哪里找呢?”

  话一说出口,苏安生就后悔了,这事他们都没法子,梨宝又怎么会知道,这不是难为孩子吗?

  可是他没想到,苏青梨早就有想法了,“就让那些下乡的知青来当老师呀!他们都是高中生,教我们这些小学生还不容易吗?”

  苏安生听了闺女的话,眼前一亮,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呀,这还真是个好办法。

  听到大队长正在和大家讨论盖房子的事情,苏安生赶紧把这事提了出来。

  薛满仓一听就不乐意,“安生,你怎么想到建学校的事情了。咱们公社不是有小学校吗,公社的胡书记说了,暑假之后就恢复正常的教学了。”

  “满仓叔,公社的小学离着咱们生产队太远了,夏天的时候还好,可是天气一冷,路上结了冰,孩子们来回就不方便,再加上公社的小学里也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带干粮,连一口热乎的都吃不上,太遭罪,咱们大队好多人家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

  这倒是真事,他们大队在公社小学读书的孩子也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留在家里帮着做农活,可是薛满仓并不在意。

  “咱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学有什么用,你没看到那城里的高中生都要下乡来种田吗!有那个时间,孩子还不如在队里跟着参加劳动,好歹能挣几个工分。”

  薛满仓的想法不得不说是队里许多人的想法,他们也觉得读书没有太多的用处,还不如挣公分要紧。

  苏安生苦口婆心地劝道:“满仓叔,孩子们多读些书还是好的,国家前几年还办扫盲班呢,总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当睁眼瞎呀!”

  “安生哥,谁家想让孩子读书就送公社的学校去呗!不想上学的,你就是在咱队里办了学校,他们也不一定去。”

  有人这么一吆喝,立刻就有人附和,无非就是读书无用的话。

  苏青梨知道现在农村的文盲率还是很高的,虽然建国以后,国家开设扫盲班、开设农村中小学校,但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远远不及后世。

  再加上,这几年高考停止招生,更让许多农村人对学习失去了动力。这一代人好多就被耽误了,等到高考恢复,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在农村无法生活,进入城市也只能做重体力活,成为第一代“农民工”。

  苏青梨觉得自己总要试着努力一下,在村里建了小学,才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教室,在高考恢复以后,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

  “薛爷爷,为什么你说的和我干爸干妈说的不一样呢?”

  苏青梨站起身来反驳薛满仓,声音清脆明亮,“我干爸干妈就要求我和哥哥一定要读书,他们说了,只有学好文化才能更有出息。就算以后不能读大学,可是遇到公社招工、县里的工厂招工也是可以当工人的。就算当不成工人,识字的话也可以在大队里当会计、当医生。”

  大家伙一听立刻就觉得这话说得对呀。人家梨宝的干爸干妈可是市里的干部,他们肯定比大队长有见识。

  而且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人家公社招个拖拉机手还要求初中毕业呢。多上几年学,即使当不上工人,以后在生产队也许能混个一官半职的。

  听到大家在那里窃窃私语,苏青梨继续说道:“薛爷爷,要是在咱们生产队建了学校,以后我们放了学,还能继续上山割草,我还能去队里帮我妈喂鸭子。这样,既学了知识,又没耽误在生产队挣工分,不是更好吗?”

  听她这么一说,生产队不少人都有些意动。原来他们大队的孩子在公社上学,每天早出晚归,根本就不能帮家里干活,现在要是家门口就有学校 ,确实是两不耽误。

  “大队长,人家梨宝的干爸干妈就是有见识,我觉得他们说得对,咱们生产队还真的要建一所小学才行。”

  不少人都跟着赞成,市里的大领导说的话肯定错不了,建小学绝对没坏处。

  这么多人都赞成,薛满仓只能黑着脸答应下来。

  “建小学是可以,但是咱们生产队今年的分红恐怕就要少了。”

  唐秋英立刻站了出来,“满仓叔,这个你不用担心,咱们大队的鸭子已经开始产蛋了,等到咸鸭蛋腌好,就能送到收购站去,到时候咱们大队就有钱了。”

  事情定了下来,薛满仓就给公社做了汇报,公社的胡书记一听他们生产队要建学校眉头就皱了起来。

  “老薛呀……”

  薛满仓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撇清关系,“胡书记,建小学这事,都是四小队的苏安生提议的,你也知道他和市里的秦局长家是干亲,他开口了我也不好拒绝,我知道这事让公社为难了……”

  胡主任依旧皱着眉,“老薛呀,你这个思想不对,建小学是一件对社员有利的大好事,公社绝对支持你们。我发愁的是别的生产队怎么没有你们这样的觉悟,尤其是那几个离公社驻地远的生产队,不注重教育,思想僵化,他们的大队长要是再这样下去,我看该退位让贤了。”

  胡书记的一番话,让薛满仓后悔不已,早知道他就不说盖学校是苏安生的主意了。

  这下,从公社回来以后,薛满仓对建房的事情积极了许多。

  有了公社的支持,生产队里也不缺人手,房子建得很快,知青点选在离大队部不远的位置,一共建了四间房。

  听说城里的学生比较讲究,苏安生还专门仿照他在城里见过的公厕,给他们建了两间厕所和一间厨房。

  小学校就更简单了,三间正房是教室,两间厢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公共厕所也是一样要建起来的。

  房子刚刚建好,公社分下来的知青就到了,苏安平开着拖拉机把人送到了生产队。

  这还是第一批分到山前大队的知青,不少人都好奇地一道大队部看热闹。

  只见这些知青,年龄都不大,不过是十七八岁,神情里带着一股子张扬 。

  几名女知青四处环顾了一下附近的景象,看到一些脏兮兮地村民和孩子,脸上不自觉就带着嫌弃。

  有几名知青明显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一下拖拉机就忙着和生产队的人打招呼,对大队长更是热情。

  苏青梨也被哥哥拉来看热闹,可是她对这些知青丝毫不感兴趣。不过等到这十名知青都从拖拉机走下来,苏青梨才发现,落在最后的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老人。

  苏青梨想起书里的剧情,心里有了猜测,这位老人的身份可不简单呀,他就是李老将军,是被下放到他们生产队的。

  在书里重生的严玉宁就刻意接近这祖孙二人,给他们送吃的,用的,处处维护他们,和他们交好。后来在老将军平反以后,严玉宁也跟着成为他们家的座上宾。

  苏青梨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严玉宁,果然,她也在角落里观察着这些知青。但是奇怪的是,严玉宁的目光并不在李老祖孙两个人身上,她死死盯着队伍里的一名知青,眼里满是恨意。

  第43章

  知青的到来,让平静的生产大队热闹起来。

  他们来到生产队的第一顿饭就差点闹出了洋相,城里做饭大都是用煤球的,一群人对着农村的土锅灶素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