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二十四章:应运而生(2 / 2)


这不是发起劳役,根据地不派遣劳役,组织大生产运动采取雇佣制,参照完成的工作量发放工钱。

革命当然要体现在多方面。

根据地早就发动了车轮革命,开始研究,哦不,谈不上是研究,而是根据黄毅绘制的图纸打制钢铁轴承、转向轴等等零部件。

根据地去年年底就执行了黄毅强行推广的度量衡标准,这当然是照搬后世的毫米、厘米、分米……

用来做标准的是黄毅工兵铲手柄里的辅助工具之一,一把拉足了有一米长的钢卷尺。

即便有统一的尺寸、准确的图纸也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打制轴瓦部分有些难度,必须是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材料的要求也很高,都是老师傅口中说的百炼钢。

根据地出产的钢铁因为燃烧焦炭使用了风温技术,炉温提高了接近二百度,达到了一千三百多度超过了钢铁的熔点。

所以足够把生铁和熟铁融化为全液态,再也不是十七世纪最常见的半晶体。

故而钢铁的质量提高了一大截。

再有重锤锻打去除杂质、增加钢铁的密度,根据地钢铁厂出品的钢材质量都达到百炼钢的标准。

蓝进魁、齐大山等等经验丰富的大师傅通过往钢水里加萤石提高熔液的流动性,除去有害杂质硫和磷。

这当然是黄毅教的,只不过黄毅不知道该加多少,最后的比例都是大师傅们摸索出来的。

黄毅不止提议加萤石,还有石灰石、石灰、氧化铁皮、铁矿石、烧结矿等等。

反正黄毅把有关资料记载的,这个时代能够识别的可添加剂都说了。

通过脱碳加碳增加钢材的硬度也说明了。

有了黄毅指出基本正确的方向,再有因为待遇好,得到尊重,所以积极主动工作的大工匠们集思广益。

根据地生产的钢铁当然是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

有了合格的钢铁制造黄片、击锤,齐小山他们打制的燧发枪终于达到了接近八成的发火率,开始量产。

当然,这个量并不大,一个月三四十支,大概每个月能够增产三成。

生产出了能够制造合格黄片的钢材后,黄毅画了图纸,要求大师傅们开始打制螺旋弹黄减震器。

他脑子里有了构思,准备制造舒适轻便的四轮马车。

根据地城池不适合设计水力机械,因为河流、湖泊的水有大半年不是结冰就是流冰凌状态。

但是根据地有个得天独厚的大好处——畜力远多于人力。

所以畜力百斤、千斤大锤就应运而生了。

蓄力大锤不是黄毅的金手指,齐大山、蓝进魁、刘汉等等大工匠以前都见识甚至于使用过。

只不过根据地的畜力大锤比他们以前看到过的大很多罢了。

蓝进魁、刘汉等等大工匠觉得很大、很震撼的畜力锤,在黄毅眼中不值一提。

一千五百明朝市斤的大锤,需要六匹马或者三头牛才能拉动、提升,瞧上去比较厉害。

其实在后世这算个啥?就是个一吨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