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凌河之战(2 / 2)

大凌河城在锦州东三十余里, 大凌河谷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位置确实比较重要。

所以明军需要修大凌河城屏蔽锦州防线, 建奴发动进攻绕不开此处,故而坚决不让明军修。

这段历史黄毅清楚,不是祖大寿、何可纲等等明军将领守不住大凌河城, 而是被皇太极重兵围困粮草断绝,不得已才投降。

当时没有粮食、没有柴草,城里的马匹吃光了,马鞍烧光了,一两万民夫都被吃掉了。

黄毅原本没有改变这段历史的想法,因为人微言轻想改变也无从下手。

但是他忽然间想到了称兄道弟的吴襄,此人已经是锦州总兵官。

不是奢望长腿将军吴襄去打仗,而是想着写信给吴襄,提醒他提议并且协助祖大寿、何可纲等等备足粮食和石碳。

吴襄不是个将才,但并不表是他没头脑,恰恰相反,他的脑袋瓜甚至于比祖大寿、何可纲还要好使。

黄毅把粮食和燃料的重要性跟他讲清楚了,为了辽东将门的共同利益,他肯定会不遗余力去办。

锦州城跟大凌河城仅仅是几十里的距离,只要早做准备,就肯定能够避免祖大寿由于断粮、断了燃料而投降。

平心而论,祖大寿是最不愿意投降建奴的,更加不愿意看到大明朝亡国灭种。

不是他忠诚勇敢,而是利益使然。

建奴能给他什么?建奴的汉奸王也仅仅是个奴才罢了。

大明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辽饷养着辽东将门,祖家在辽东一言九鼎,土皇帝般的存在,日子过得富足。

黄毅有理由相信,祖大寿不饿肚子,不面临绝境,肯定不肯投降,肯定能够造成建奴不小的伤亡。

哪怕最后祖大寿还是投降了,能够多杀死几百建奴,能够多耗皇太极半年时间也能够有利于根据地。

碰巧在树林里救下吴襄的那一次战斗,毕大喜参加了,吴襄肯定认识。

所以黄毅派遣毕大喜带领三十六个骑兵前往锦州送信。

尽可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当然不能停留在嘴上,联络感情必须有。

毕大喜去了锦州,带上了黄毅给吴襄的礼物。

这礼物有些特别,味道太大。

三天后,吴襄见到了黄毅的书信,见到了九颗真奴首级、七十二颗鞑子脑袋,乐得合不拢嘴。

他写回信不仅仅感谢黄毅送来了礼物,还感谢了黄毅的提醒。

吴襄表示他会亲自安排,一个月内必然给大凌河城送去三万石粮食、五十万斤石碳,确保守大凌河城的军民半年所需。

他是个场面人、聪明人,没白拿那些首级,拿出五千两银票让毕大喜带回来。

并且热情挽留毕大喜住了一宿,设宴招待毕大喜等等三十六骑。

酒宴上,毕大喜跟吴三桂居然聊得很投机,俩人酒喝了一半就放下筷子去比试射箭。

最后是年纪比吴三桂大一岁的毕大喜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