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二百九十一章:军令状(2 / 2)


半个月后,大凌河城丢了,所有的文官武将都没能逃脱,唯有祖大寿逃进了锦州城。

登来叛军势如破竹,东江镇诸岛守将有一半积极响应,赶去登州加入叛军的人马总数超过两万。

如今来州被围及及可危,朝廷已经派不出强军解围。

就在这时兴和军来了,虽然姗姗来迟,但是皇帝不计较小节,根本不追究是不是因为运输火炮导致行军缓慢。

皇帝更加高兴的是,黄毅高调承诺,兴和军足以打败叛军收复登州,如果不能胜,愿意堵上性命。

崇祯最是喜欢这种态度,所以他安心了,心情好多了。

所以把孙元化、宋光兰、王徵、张焘等等充军发配给兴和军听用就不算个事儿。

而且这事儿办得极有效率。

那当然是因为九千兴和军在城外等着,被围的来州急需救援。

谁敢怠慢导致兴和军故意在京师停留罪莫大焉!

第二天晌午,王坤带着几十个锦衣卫押着二十几个犯事儿的登来罪官入营。

黄毅没有给他们特殊待遇,就把他们当做充军的罪囚使用,即便王徵乃是这个时代伟大的科学家。

明朝的士大夫过于脱离群众,让他们到群众中去肯定大有好处。

崇祯皇帝没有召见黄毅,那是他从王坤口中得知黄毅是个另类,不肯给上官下跪,还不肯离开所带的军队。

为此王坤也解释了,这都是罪督袁崇焕那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正一品武官,杀天启帝曾经赐予尚方宝剑的总兵官毛文龙造成的恶果。

那黄毅自谦不如开镇东江的毛文龙,更加要提防脑子坏掉的文官以欲加之罪杀害。

所以黄毅要求朝廷不管派来多大的文官,但凡进入兴和军,都必须听从将令。

兴和军只服从皇帝的命令听从皇帝指挥。

崇祯皇帝特想了解下情,所以问了王坤很多问题。

王坤口才不错,能够对答如流。

他是因为利益捆绑才不得不屈服于黄毅,内心里其实充满怨恨。

所以他根本没有可以为黄毅美言,而是以客观的视角把所知的情况和盘托出。

至于黄毅是否嚣张跋扈,王坤的评论是肯定有,这也是黄毅不肯服从文官命令的原因!

黄毅是否拥兵自重可有不臣之心?

王坤的答复是强军难得,无论哪个将领都不可能轻易放弃千辛万苦练出的强军,说这种将领拥兵自重也差不多。

人心隔肚皮,王坤表示没看出来黄毅有不臣之心,在圣天子恩威并施的感召下,即便有谁存在不臣之心也应该能够被感化!

因为客观,所以这番君前答对不是熘须拍马,而是反应了基本事实。

这次奏对之后,王坤在崇祯心中留下了能臣干吏的好形象。

崇祯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如果王坤能够把登来平叛的事儿干好,以后更加予以重用。

至于黄毅是否值得信任予以重任,也得看登来平叛是否真的能够完胜。

崇祯觉得黄毅从海外归来毫无根基,只要施恩得当,不愁得不到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