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792篇诗词 ► 95条名句

初闻蛙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咏官妓从人

少为轻薄误,失行落优倡。去作小家妇,愿同贫里装。

无心歌子夜,有意学流黄。他日东郊上,谁人见采桑。

和王待制牡丹咏

谁移洛川花,一日来汝海。

浓淡百般开,风露几番改。

傍栏人自醉,惜翦春有待。

使君方少年,共赏喜我在。

次韵和酬永叔

春候倏已和,林上鸣鸟哗。

前日是清明,骤雨沾梨花。

初闻结客游,爱此物景嘉。

歌舞未终宴,夕暮各兴嗟。

所嗟归路暗,嘶马自知家。

公家八九姝,鬒发如盘鸦。

朱唇白玉肤,参年始破瓜。

几日苦霖霪,当道跳鱼虾。

闭门饮浊醪,秋千系树丫。

群姝莫要剧,为公歌哑哑。

公当是日醉,欢适不可涯。

孔氏有高第,内自战纷华。

我公岂其然,秉直异蓬麻。

果从归田去,愿从招辕车。

朝天行

大车高盖徐方来,天子双日延英开。

犀靴踏玉升东陛,从臣赐对论宫市。

谏官御史如指排,捧土未能障浊水。

大夫言斡天关回,黄门白望颜色死。

始时暴夺何纵横,有货昼日不敢行。

他时五方蛇当酒,谁道张郎临井口。

观黄介夫寺丞所收丘潜画牛

丘画吴牛希戴嵩,吴牛角偃弯如弓。

老牯望{左牛右孛}犊望母,母下平坡离牧童。

牧童吹笛坡头坐,古树萧骚叶战风。

黄君买画都城中,不惜满贯穿青铜。

卖从谁家不肖子,传自几世贤卿翁。

今时贵人所尚同,竞借观玩题纸穷。

纸穷磊落见墨妙,东府西枢三四公。

应识古人丹青迹,又辨古人於物通。

一毛一尾不取次,岂以後代为盲聋。

愿推此意佐国论,况乃圣德同尧聪。

李审言遗酒

大梁美酒斗千钱,欲饮常被饥窘煎。

经时一滴不入口,漱齿费尽华池泉。

昨日灵昌兵吏至,跪壶曾不候报笺。

赤泥坼封倾瓦盎,母妻共尝婢流涎。

邻家莆萄未结子,引蔓垂过高墙巅。

当街卖杏已黄熟,独堆百颗充盘筵。

老年牙疏不喜肉,况乃下箸无腥膻。

空肠易醉易酩酊,倒头梦到上帝前。

赐臣苍龙跨入月,不意正值姮娥眠。

无人采顾傍玉兔,便取作腊下九天。

拔毛为笔笔如椽,狂吟一扫一百篇。

其间长句寄东郡,东郡太守终始贤。

切莫汲竭滑公井,留酿此醑时我传。

观杨之美画

天官乘车建朱旗,赤旛前亚风卷披。

二龙缓驾苍髯垂,印箱傍挈文籍随。

双骖推轭如畏迟,行从冠服多威仪。

水官自有真龙骑,两佐并跨鲸尾螭。

步趋群吏怪眼眉,云生海面无端涯。

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後有同类挟且搥,次执雷镜风囊吹。

青蛇有角鱼足鬐,上下引导神所施。

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画传是阎令为。

设色鲜润笔法奇,绢理腻滑鸡子皮。

吴生龙王多裂隳,八轴展玩忘晨炊。

李成山水晓景移,黄荼花竹雀拥枝。

韩干马本模搭时,神骏都失存毫氂。

日高腹枵眼眦眵,邂逅获见何言疲。

厚谢主翁意不衰,他日饱目看无遗。

读贤愚录

为妹不傍贵,为妇不慢贫。

为母不纵情,三德今播人。

胡翁与著录,苏倩为书珉。

比诸孟氏贤,义已同择邻。

梨花

处处梨花发,看看燕子归。

园思前法部,泪湿旧宫妃。

月白秋千地,风吹蛱蝶衣。

强倾寒食酒,渐老觉欢微。

寄题郢州白雪楼

楚之襄王问於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

歌为白雪阳春曲,始唱千人和,

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才数人,

乃知高调难随俗。後来感慨起危楼,

足接浮云声出屋。中古客应无,

怊怅鲲鱼孟诸宿。楼倾复构春又春,

酒泻琉璃烹锦鳞。青山绕栏看不尽,

眼穿荡桨石城人。去知何在,

寒花雨歛自生嚬。今闻太守新梁栋,

试选清喉可动尘。

送董传

社燕已归尽,秋莺犹绕林。久为梁国客,不起灞陵心。

徒步赴朋馆,远游无橐金。江君丈人意,莫入楚乡深。

施君挽歌

哀铎悽悽里,铭旌杳杳中。涧云销穗帐,山雨入蒿宫。

世路行来久,泉途去莫穷。素吟应共葬,饮韵在松风。

亢阳和欲行舟者

春秋书闵雨,乃见先王制。

有意在黎民,山川无不祭。

今者望云霓,青天绝纤翳。

为坛割舒鴈,盘血陈水汭。

于时颇精虔,奠爵必亲涗。

向夕有微阴,扫然还复霁。

吾闻先儒言,阳骄不能闭。

此时系穹旻,己力安所诣。

宣王云汉诗,曾不鉴上帝。

恨无奡荡舟,空自思跃蜧。

贷米于如晦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页次:(22/187)
<< < 21 22 23 > >>